新闻网讯(通讯员 史然)
2025年5月16日上午,武汉大学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第四期主论坛在于刚·宋晓楼七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发展”的前沿态势和前瞻思考,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领导老师出席,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单位近200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热点话题、交流前沿成果。
武汉大学副校长龚威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科技格局,ChatGPT、DeepSeek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和科研创新范式。他强调,武汉大学以“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为载体构建跨学科学术共同体,鼓励研究生探索科技前沿、锤炼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智慧,并特别点赞计算机学院“肺部救援”团队的多模态CT分析技术、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胡志坚教授团队深耕配电网优化研究等创新成果,呼吁青年学者“在科技强国的赛道上跑出‘武大加速度’”。
会上,研究生院院长周伟教授为特邀嘉宾颁发纪念证书。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彭宇新教授作题为“细粒度多模态大模型”的专题报告。他以鸟类、花卉等自然场景为例,阐释多模态大模型的数据融合与推理能力,剖析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底层逻辑,并介绍了DeepSeek-R1模型通过强化学习优化训练策略,破解传统大模型“算力开销高”“细粒度感知弱”等瓶颈,在智慧政务、教育科研、自动驾驶、金融科技等场景实现了较好的应用实践。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敏教授以“智能手术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为题,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局限性切入,强调手术机器人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任务。他深入剖析了术前多源医学影像分析及立体重建方法、术中多目标协同识别与实时手术导航、术后医学影像微小病变区域识别方法等关键技术,提出“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智能化解决方案,并展望其在智能康复、家庭监护、疗效评估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武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杜博教授在“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理论方法的医学实践”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DeepSeek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本地化部署案例,覆盖门诊导诊、病历书写、临床决策全流程。他提出“人机共融”理念,结合联邦学习实现隐私保护,并演示早产儿发育追踪、多智能体群智医疗等创新场景,强调大模型是“人类智力的延伸与扩展”。
小爱同学武汉算法负责人张帆专家分享“新一代智能助手‘超级小爱’的关键技术”专题报告,解析大模型技术如何赋能自然交互与个性化服务。他表示,通过语音、视觉、触觉多模态融合,能够实现“连续对话不冷场、场景感知无延迟”的交互体验,依托“端云架构”融合芯片与操作系统优势,坚实支撑“超级小爱”在“人车家全生态”的落地图景。
在专题报告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大模型技术瓶颈、手术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优化等议题踊跃提问,特邀嘉宾结合行业实践与科研经验逐一解答,学术思辨与创新思维的热烈碰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当天下午,“智能科学与技术前沿”“人工智能与大数据”“AI+(医学/遥感/金融)交叉应用”三个主题分论坛在计算机学院同步举行。来自计算机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的18位博士生展示研究成果,涵盖高效算法优化、大模型领域微调、医学影像分析、遥感图像观测等前沿领域。点评专家从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角度提出建议,凸显人工智能的普惠价值与学科交叉活力。
据悉,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武汉大学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已覆盖生物学、医学、化学、人工智能等多个研究领域,从主题设置、专家邀请、会务安排等全程均由研究生自行组织,以培养学术交流与创新能力,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大局。本期论坛紧扣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通过学术对话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为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