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临床医学交叉论坛暨武汉大学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第三期) 成功举办

时间:2025-04-30 16:30:40    来源:    点击:

4月28日下午,一场汇聚医学前沿智慧的学术盛宴在武汉大学医学部国际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与医学部联合主办,第一临床学院和第二临床学院研究生会共同承办的临床医学交叉论坛暨武汉大学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第三期),吸引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共襄盛举。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现了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为跨学科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开幕式:殷切寄语点燃学术热情


论坛在第二临床学院博士生黎鑫琦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中拉开帷幕,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持人,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坛的宗旨和议程安排,为整场活动奠定了专业而活跃的基调。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包安裕在开幕致辞中深情寄语:“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鼓励青年学者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边界,在交叉领域寻找创新突破口。他还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大对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图片


主题报告:前沿探索与临床转化


核医学新纪元 从实验室到病床旁

  武汉协和核医学科教研室副主任、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江大卫教授带来的首场报告《核医学探针研发与临床转化》点燃了现场学术热情。

  江教授系统梳理了核医学探针研发的最新进展,特别介绍了其团队在靶向性探针设计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他展示的临床转化案例引发了在场专家的浓厚兴趣。在问答环节,多位研究者就探针的安全性及产业化前景与江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解码大脑奥秘 认知障碍的分子密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神经内科王志昊教授带来的《认知情感障碍的分子机制初探》报告,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大脑认知功能的奥秘。王教授团队成功鉴定出多个与认知障碍相关的关键分子靶点。“这些发现不仅解释了部分临床现象,更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王教授充满激情的讲解让在场听众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参会研究者纷纷就实验细节和临床意义展开提问。

纳米科技赋能医疗 精准治疗新突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副教授张申起《医工交叉融合:纳米技术助力神经系统疾病精准治疗》报告生动展示了如何将纳米材料与神经调控技术的结合。“这个系统就像给药物装上了‘GPS导航’,可以精准到达病灶部位”。张教授的比喻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青年之声:明日之星的创新风采


  论坛特别设置了博士生研究成果分享环节,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五位博士生带来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报告,展现出年轻一代研究者的创新活力。

  第二临床学院刘彦超博士生关于《催产素在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社会记忆缺陷中的恢复作用》的研究,巧妙结合了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方法。“这项研究为治疗轮班工作者和社会功能受损患者提供了新思路”。点评专家如是评价。

  第一临床学院王铮博士生关于《hUC-MSCs外泌体通过miR-499a-5p/ETS1/GPX4轴诱导HSCs铁死亡缓解肝纤维化的机制》的报告则展现了基础研究的深度。他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详细解析了外泌体调控肝星状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现场专家对其研究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二临床学院方胜博士生带来的《负载柳氮磺吡啶的枯草芽孢杆菌治疗骨髓炎的实验研究》,将微生物疗法与骨科疾病治疗创新性结合。他研究的这种“活体药物递送系统”不仅提高了药物靶向性,还显著增强了治疗效果。“这项研究体现了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专家陈畅教授点评道。



闭幕仪式:硕果累累看今朝


论坛接近尾声时,武汉大学医学部副部长周严教授对整场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学术质量,特别肯定了青年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在热烈的掌声中,周严教授为优秀报告者颁发了优秀报告及壁报奖项。


展望明日:永不止步向未来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武汉大学在医学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更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研究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从传统疗法到新兴技术,与会者通过充分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

这场思想盛宴虽然落幕,但医学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未来将继续完善这一学术交流平台,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更好条件。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论坛带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