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鲲鹏抟扶摇 英才汇珞珈—首届化学鲲鹏论坛暨武汉大学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时间:2024-11-07 14:11:20    来源: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武汉大学积极推进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入选首批改革试点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博士生学术交流,首届化学鲲鹏论坛暨武汉大学研究生未来创新学术论坛(第二期)于2024112日顺利召开。

论坛由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化学鲲鹏班承办。围绕科学前沿,论坛邀请了3位著名学者和4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博士生代表,安排了3个特邀报告、14个学生报告和26个墙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教授、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包安裕、研究生培养处副处长姜刈非、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张一飞、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卫华教授、院长庄林教授、党委副书记何剑超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副院长蒋风雷教授主持开幕式、特邀报告和闭幕式。肖巍教授、郭存兰教授、陈才友教授主持学生报告。

在致辞中,包安裕对优秀博士生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充分肯定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庄林教授深情表达了对青年才俊汇聚的欣喜之情,并鼓励大家投身更加纯粹的科学研究。




在特邀报告环节,刘买利院士作了题为“活体分子波谱与影像”的精彩报告。他从核磁共振波谱理论的发展历程讲起,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生动易懂。他鼓励青年学者砥砺创新,不断探索前行。庄林教授作了题为“CO2电解转化的科学与技术”的精彩报告,他围绕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挑战,系统讲解了CO2电解转化的研究意义与最新进展。江俊教授作了题为“理实交融的机器化学家探索”的精彩报告,他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分享了团队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在学生报告环节,优秀博士生代表同台展示,介绍各自的科学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张尧分享了在金属-氧化物界面三维原子结构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清华大学陈深豪介绍了光催化以水为氢源的不饱和化合物还原反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明龙展示了基于单一分子量聚乙二醇(PEG)调控脂质纳米粒核酸递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武汉大学杨庆红分享了在交流电驱动铜催化C(sp3)-H转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南京大学许园园分享了在绿光驱动的自由基酰基转移酶方面的研究成果,南开大学王洒介绍了一种基于多孔框架材料的新一代有害气体检测传感器,厦门大学宋韬介绍了新型整平剂1-己基-三丁基鏻在盲孔无空隙填充中作用机制研究,清华大学李溥滢介绍了用于定制化能量输出的多级耦合水诱导器件,北京大学李欣雨介绍了卤化物钙钛矿中的孤对电子效应及其构效关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冯丽介绍了在金属/氧化物界面催化CO2/CO转化研究,厦门大学颜伟报告了用于电催化的纳米粒子表面组成与结构调控研究,南京大学宁海龙分享了可持续分离转化耦合的多孔液体的研究成果,南开大学李鹏飞报告了烷基卤化物电化学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陈慧介绍了高安全钠电池的溶剂化结构设计研究。



在闭幕式上,黄卫华教授赞扬了博士生们的出色表现,并对参加论坛的所有博士生代表表示感谢。活动最后,论坛评选出了“化学鲲鹏论坛最佳报告奖”“化学鲲鹏论坛优秀报告奖”“化学鲲鹏论坛最佳墙报奖”和“化学鲲鹏论坛优秀墙报奖”,并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品。



据悉,本次论坛的筹划与组织由化学鲲鹏班自主完成,旨在充分锻炼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组织和交流能力。论坛成功为博士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术的宝贵平台。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将继续秉持“创进物质,奋发精神”的院训精神,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探索求真精神、创新思维品质、前沿国际视野与科研报国热情的化学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