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新史料与新史学”博士论坛在我校举行

时间:2014-09-16 00:00:00    来源:    点击:

“新史料与新史学”博士论坛在我校举行

9月13日上午,以“新史料与新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历史学博士论坛在我校人文馆三楼报告厅开幕。来自港、澳、台以及大陆24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60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特邀嘉宾和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院士、研究生院院长周叶中教授、副院长夏义堃教授、历史学院陈伟院长和刘礼堂书记参加了开幕式。

舒红兵院士致欢迎辞。他说,武汉大学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学科门类齐全的百年老校,一百多年来,其人文学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武大历史学科在唐长孺和吴于廑两位大师的领导下达到辉煌,在海内外赢得极高的声誉。他指出,要发展武大的人文科学,要繁荣我国的人文学研究,必须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为此,学校出台了“人文学科繁荣计划”、“基础学科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并在研究生培养机制、奖助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而此次论坛的举办便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部分。

陈伟院长代表历史学院欢迎来自各地的青年学者,感谢学校和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并用两个关键词“创新”和“互动”表达对本次论坛的期许。他指出,研究生学术论坛,是对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补充,有助于打开研究生培养以学校为单位的局限,突破学科研究领域的藩离。

历史学院的刘安志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薛冰清同学,分别代表评点专家和与会博士生也做了发言,对新资料的开掘、历史学者的身份认同、史学写作的定位、史学研究的意义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70多篇,领域涵盖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学科。经论坛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共有60篇论文入选。参会的博士生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论坛设五个分会场,每场讨论由博士生宣读论文、专家点评和自由讨论等环节组成,我校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讨论或旁听。

在为期一天的讨论中,青年才俊们分别以新出的青铜铭文、简帛文书、墓志碑铭,以及新发现的档案、婚书、日记、文稿为切入点,做了细致的释文考证、信息梳理和意义阐发,并就历史书写、性别研究、仪式空间、中外对比、历史形象塑造等理论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博士生们都表示,从中获得了切磋学问、展示才华、分享新知的快乐。

据悉,武大历史学科历来具有注重新史料的学术传统,继上个世纪吴其昌等人的甲骨金文研究、唐长孺等人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之后,目前在简帛、敦煌吐鲁番文书和明清民间文书方面具有连续、完整的学术团队,很多“985”“211”课题和国家社科重大攻关课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