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思政课改革】“慕课”达人陈训威

时间:2017-12-15 00:00:00    来源:    点击:

通讯员:胡秋月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网正式推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名师领衔的线上课程取得良好反响。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政课改革幕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推动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武大版”思政慕课建设项目总协调人陈训威,他的梦想是将混合式教学的火种撒播到每位老师心中。

用技术服务内容

一提起“慕课”这个话题,陈训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与记者很投入很专注地讲述慕课的发展现状、谈论慕课的建设思路和未来愿景。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能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答案是否定的——需要改变,必须改变。

陈训威对传统教学方式怀有忧虑,对互联网连接技术怀有信心,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视野特别广阔、思维特别活跃,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平等交流的场景,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们必须要用技术来连接并了解学生,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透明’的线上教学环境,把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做得更生动更有趣,被更多学生接受。”

为了有效推动慕课课程建设,保证混合式教学顺利实施,陈训威一方面以个人工作坊的形式跟更多老师沟通交流,说服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协助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提供混合式教学方法训练,支持老师开设慕课。

在武大思政课慕课课程正式上线之前,陈训威开通了名为“WHUMOOC”的微信公众账号,向近6000位粉丝受众介绍慕课的思想理念。随着武大慕课工作不断推进,陈训威一有时间,就会把总结性的文章码出来,也会分享视频录制中的趣闻、花絮。

同时,他将慕课上线过程中生成的很多质量管控文档都记录在云笔记中,随时修改和分享。

在日常工作中,陈训威要是看到一位老师讲课内容好、表达技巧也好,会马上思考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说服他开设慕课,要用什么技术让他的课更出彩。“我非常享受在知识传播中所能贡献的一点点价值,每当看到受众学习我参与制作的课程,就觉得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谈到课程改革的未来,陈训威满怀信心,“未来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慕课平台上所积累的数据为精准教学和自适应学习奠定了基础。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伟大目标,在技术的支持下是有可能实现的。”

好人缘好心态

“武大版”思政慕课建设项目,凝聚着陈训威对“慕课”的热爱、对教学改革的热血。

项目的整个过程,陈训威负责协调校内校外的团队。其中,校内三个团队,包括43位老师组成的主讲团队、27位老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团队、35位老师组成的运维团队;校外25个人的制作团队、课程建设合作方高教社8个人的内容把关团队。虽然课程上线的压力与课程运行的压力始终存在,但每个人的用心配合,让陈训威觉得成就满满,虽累也值得。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研中心主任孙来斌教授说:“陈老师人缘非常好,善于沟通。很多老师一开始并不看好慕课,他就跟他们耐心细致地交流,消除大喊其难的老师的疑虑。每个老师试拍他都在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出面协调解决。”

采访过程中,陈训威更愿意向记者讲述其他老师对“慕课”的贡献,而谈到他自己时,却非常谦虚地说:“内容为王,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不能倒置,技术是为老师们的教学内容服务的。”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陈训威自有他的减压良方。他是体育爱好者,曾拿过武汉大学教工运动会60米短跑中年组第9名、青年组100米短跑第11名,也是武汉大学业余乒乓球界排名前5的高手。激烈运动是他保持良好心态的最佳渠道,陈训威说:“经过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比赛后,你会忘记一切。”

除了慕课相关工作外,陈训威日常在人文社科实验中心工作,为学生开设实验课程,为老师提供IT服务。陈训威认为,文科实验室现在还不是直接生产力,必须在公益性的技术服务中寻找价值。对老师们来说,实验中心提供的IT服务无所不包,家用电脑维修、PPT美化、课题技术支撑……只要找陈训威,定能获得完美解决方案。

“这么多年,陈训威做到了‘随叫随到、谁叫都到’,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正是因为他富激情、有技术、懂思政、善沟通,老师们愿意被他说服,乐于和他合作,我们的思政课慕课建设才能推行得这么顺利这么成功。”孙来斌说。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