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上海召开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公布了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获奖名单。5名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我校舒红兵院士榜上有名。获奖5人分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共同获得中国北方终身成就奖;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获得中国南方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获得中国北方事业中期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获中国南方事业中期奖。
据了解,《自然》作为一本全球领先的科学期刊,十分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于2005年创立杰出导师奖,用于嘉奖优秀的科学领域的导师,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今年的关注点是中国。
颁奖仪式上,《自然》杂志总编菲利普•坎贝尔爵士表示,当前,我们面临着科研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在鼓励科研工作者创造力的同时,保证科研成果技术细节的可靠性、科研伦理上的严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年轻科学家指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刚刚参加完颁奖仪式的舒红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他最喜欢、最看重的奖项之一。“老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培养出优秀人才”,他说,该奖项正是对他为人师的一种肯定,对他多年来广植桃李的最大认可。2011年,他高票获评武汉大学十大“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这樽奖杯至今还放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舒红兵长期致力于揭示炎症和固有免疫背后的分子机制,他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他放弃美国优良的科研待遇,毅然回国发展。10年来,他一心投入生命科学学院建设,任院长期间,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造出一派新气象,2013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一职。无论身份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始终没有丢掉为师的责任。
据统计,自舒红兵回国以来,从他的实验室共走出39名学生,其中3位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大部分人在高校、科研院所任职,传承师脉。
学生眼中的他,既是严师,又是良师。他不招收以下几种人进入团队:无理想和抱负;不诚实;懒惰或不能自觉工作;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无恒心和毅力;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缺乏忠诚或集体荣誉感;对本实验室的研究不感兴趣;不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人云亦云,无批判性思维能力。
舒红兵用自己的经历激励、鼓舞学生,培养他们的德才和意志。“你可能不聪明,但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坚持”;“凡事要去‘挣’,而不是‘争’”……这些话语,每位“舒门”弟子都耳熟能详。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舒红兵思考较多,并应用于人才培养始终。“就算是泥土,也要把他们打磨成砖瓦。”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学生,要点燃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同时辅以最认真、最严谨的训练,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勇于批判、开放自由、团结合作的科研和学习环境。
学生评价说,“他还是一个负责人、一个勤奋的导师。”舒红兵认为,导师的风格决定了整个团队的风格,直接影响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因此,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来得早、走得晚,节假日也照常工作。天长日久,学生受他影响,整个团队已经养成了踏实勤勉的自觉。
秦月曾在硕士毕业后陷入短暂的迷茫,想到要离开科研一时不知所措。舒红兵知情后和她深入谈话,并录取她继续在SHU LAB(舒红兵实验室)实习和攻读博士学位。“舒老师治学严谨,勤勉尽责,孜孜探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有一双慧眼,总能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帮助我们改进。”秦月说。
张煜回忆起师从舒红兵的日子,在硕士论文致谢词中写道:“舒老师以全身心热情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那双犹如扫描仪一般快速精确的眼睛,一眼就能看穿哪里逻辑不够严谨、哪里没有对齐,哪里标点不对等问题。这种高效与细致,一直被学生奉为神一般的存在。”
(记者:严航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麦克米伦nature”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