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叶君健:通往中英两国的双向桥梁

时间:2015-07-24 00:00:00    来源:    点击: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在“叶君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展开幕式上

叶君健是一名中国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化翻译的经典例子。他在中国的过去和当下,以及中国与西方世界间搭起了一座双向桥梁。

1914年,叶君健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时中国的封建帝制刚结束不久(1911)。在他成长的时期,中国正百废待兴、向外求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1920年,叶君健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并于1933年考入武汉大学。四年后,抗日战争爆发,20年代末就开始的军阀混战进一步分裂着中国,国民党政府和新兴共产党人之间的对抗也与日俱增。往后的几年,是叶君健过得十分艰难的岁月。他曾前往日本留学,最后却在日本被捕入狱。在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寂静的群山》中,他记载下了这一段充满着毁灭和混乱的时期。

1944年,叶君健来到英国,供职英国战时宣传部。他发表了无数演讲,并通过BBC进行广播,介绍中国抗日期间所做的反侵略工作。战争结束后,他前往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桥大学的四年里,他潜心研究文学,交往了许多美术、文学和翻译界的领军人物,并用英语写下了他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9年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叶君健回到中国。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他翻译了大量的欧洲语言作品,同时也经受着“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磨难。

1978年后,中国重回开放,他也能外出旅行、能更自由地写作了。他生活的年代是中国重生希望、重建对外世界好奇心的时期。1999年,叶君健逝世,享年85岁。

叶君健是一座时间之桥,连起20年代满怀希望的中国,横跨30-70年代的动荡岁月,通向1978年之后的拥有崭新面貌的中国。

他是地理之桥,双向沟通中国和西方。二战期间,他将中国的信息带到西方。1936年,通过在武汉大学结识的朋友朱利安·贝尔(克莱夫和瓦涅萨之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侄子),他开始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回国后,他从事十二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又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

如今,中国再一次对世界开放,将国内的年轻人和文化因子输送到世界各地,把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并在西方档案馆与博物馆里重新寻找中国曾遗失的文化遗产。就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言,叶君健是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先驱。他是一座桥梁,从世界最具连续性的古老文明——中国,通向西方世界,也从西方通向中国,同时也是一座横跨中国二十世纪历史最大裂谷(2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伟大桥梁。

(作者系“叶君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展策展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本文系“叶君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展的序言)

(摄影:张发林 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