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邹玲 龙云翔)为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新工科建设与产学研协同创新,2025年4月8日至9日,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胡静、执行院长姚宜斌一行6人赴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三所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专题调研,深度学习兄弟院校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构建具有武大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积淀智慧。
在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调研组深入探究“校-产-城”融合共生的创新实践。同济大学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特色,依托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行业头部企业资源,创新“实际工程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建设,将上海城市发展需求转化为教学实践场景。双方围绕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建设、工程硕博士培养机制及质量评价体系、校企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同济“把课堂搬进产业园区”的沉浸式培养理念为武大提供了宝贵参考。
在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其“国家级平台+领军企业”双轮驱动机制。浙江大学通过搭建工程师技术中心、创建校企联合课程群,形成“政-产-学-研-用”五维联动的培养架构。座谈会上,双方聚焦“智能+”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展开研讨,浙大依托杭州数字经济高地构建的“产业命题-联合攻关-成果反哺”闭环培养机制,为武大深化产教协同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其“四阶递进”培养体系令调研组印象深刻。东南大学通过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构建“课程-项目-竞赛-孵化”全链条育人模式,将企业需求前置嵌入培养方案,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直接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其设立的“卓越创新基金”、“创业加速营”、“学工信息化”等特色举措,为我校优化工科实践教学及学生管理带来了新思路。
此次华东三校的调研为我校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围绕“深化改革”主题,充分发挥测绘遥感、水利水电等学科群的“智能+”优势,构建“交叉学科+X”培养矩阵,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校企“双导师”工作站,强化校企协同,打造沉浸式工程实践场景;构建“需求导向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加速推进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为建设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夯基垒台,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蓄势赋能。